作 者:单桂敏 著 著作 定 价:45 出 版 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页 数:289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3767761 ●Part 1
●3000年的养生精粹——古法艾灸
●现代人为何亚健康?缺少精、气、神/002
●健康受损三大杀手:寒邪、气滞、元阳虚/005
●小艾灸,大功效/011
●“艾”到病除,标本兼治/015
●一学就会,灵活掌握艾灸方法/018
●Part 2
●学会艾灸,养生真的很简单
●未病先防,灸治人体亚健康/022
●隔姜艾灸四神聪,不再依赖头痛药/022
●阳虚易得“空调病”,主灸四穴先扶阳/025
●食欲不振不要慌,调和脾胃疾病消/028
●安神定志,远离神经衰弱/031
●心烦焦虑情绪低,艾灸顺气防抑郁/033
●压力山大?有“艾”就不怕/036
●防患未然,艾灸保健效果好/038
●做好养生灸,寿长病不扰/038
●经络自有大药:神奇的腹背对穴艾灸寻病术/042
●艾灸增强免疫力,不再动不动就生病/047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认识艾灸、艾灸疗效、艾灸如何诊治常见病、如何治疗四大群体常见病等4个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真实的案例及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以皮肤、五官、脏腑、神经等常见病,及幼儿、女人、男人、老人等不同群体常见症状为依据,据不同病症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艾灸方法和注意事项更为明确。
常见病的实用艾灸疗法:10多种亚健康养生保健灸法,50种常见病的对症疗法轻松上手学。以艾灸为主,引入刮痧、按摩、运动、食疗等易操作的养生疗法,轻松实现“一症多治、一病多法”,使您在家不打针吃药一样起到强身祛病的效果。
分步详解更清楚:图文并茂,新增更为细致的操作图解,穴位更准确、步骤更明确、操作更易行。
“艾”心提醒:每节新增单氏“艾”心提醒,独特疗法注意事项温馨提示,操作更明确。
单桂敏 著 著作 单桂敏,18岁开始行医,至今从医四十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用艾灸、针刺、导药、放血、按摩等传统中医疗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单桂敏熟知艾灸条的各种使用方法,在运用艾灸为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自己研究了方便患者治疗的艾灸器具,为广大艾灸使用者提供了极大方便。除了运用艾灸的方法治疗疾病,单桂敏又自创单氏保健操,为想要保健身体的朋友们提供了很简单的保健方法。
????"现代人为何亚健康?缺少精、气、神
????现代都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老年病”“富贵病”在年轻人身上也屡见不鲜,如偏头痛、失眠等各种疾病也成为影响白领生活的主流疾病。我告诉他们,这些都是现代人的通病——亚健康,用中医的理论来讲,就是缺乏精、气、神。
????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传统医学和养生为了阐述精、气、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作用,往往把它与自然界万物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质共同比喻为“三宝”。
????精、气、神三者虽各有不同之处,但实际上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精则有神,所以“养”精可以全神,就如我们常说的“养精蓄锐”。精又为气之母,人无气则死。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存则俱存,亡则俱亡。
????先说说“精”。管仲认为,万事万物均由“精”构成,“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藏于胸中,谓之等 "用“艾”守护
对于一个给人治了四十年病的老医生来说,我接触了太多被疾病困扰的人,他们为了祛除病痛辗转各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在我看来,健康就是人生*大的。这些年,我也不止一次听到人们提到“看病难、看病贵”,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教会老百姓自己看病呢?所以我退休后,决定不接诊任何患者,坚决传播艾灸。教会百姓自己治病,这就是我的愿望。
我们常说虚则寒,寒则湿,湿则瘀,瘀则瘤,瘤则癌。长癌的人,十有八九是阳虚引起的,你体内气血不运行,气秉不住血,就会在全身产生凝固状态。常常有人说,在东北泼出去一瓢水可能会结冰,在海口会觉得阳光温暖,植物茂盛。人体也一样,看看你体内的状态,是北方还是南方呢?现在不少女性因妇科炎症导致不孕,这是有原因的,试想一下,子宫就像宝宝的房子,如果你的房子里头不仅寒冷,又有石头,又有水,又有杂草,孩子怎么能够站住脚啊。就像冬天在东北种点东西让它长出庄等
《中医养生智慧:从古籍到实践的传承》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养生文化中,无数智慧的结晶历经岁月沉淀,成为指导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宝藏。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养生指南,而是一次对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深度探索与梳理。我们旨在追溯其历史渊源,梳理其理论体系,并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呈现出一幅全面而生动的养生图景,帮助读者理解并实践这份古老而宝贵的健康遗产。 第一部分:养生文化的千年溯源 养生,并非近现代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之中。自先秦时期,先哲们便已开始思考如何顺应自然、颐养生命。 上古时代的萌芽: 在文字尚不发达的远古时期,先民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总结出与天地四时相应的起居作息,以及对食物的取舍。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早期养生思想的雏形。虽然缺乏系统的理论,但其强调顺应自然、保持身体与环境和谐的理念,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先秦诸子的养生智慧: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养生思想也由此蓬勃发展。 道家: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将养生视为“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张“清静无为”,通过内观、调息、导引等方式,追求精神的逍遥和身体的轻盈。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的“适庖丁解牛”的比喻,生动地阐释了顺应事物规律、减少损耗以达到长久存续的养生之道。道家的养生观,强调的是与道的合一,注重精神层面的修炼,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儒家: 儒家虽以“修齐治平”为己任,但也强调“君子慎其独”,以及“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孔子“不时不食”的原则,以及孟子对“养气”的论述,都体现了儒家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和对生活秩序的重视。儒家养生,更多的是将养生融入到社会伦理和个人品德的修养之中,强调适度的生活规范。 墨家与阴阳家: 墨家强调“节用”,反对奢侈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养生之道。而阴阳家则将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养生,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否,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为后来的五行养生理论奠定了基础。 秦汉医学的奠基: 秦汉时期,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发展。《黄帝内经》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原则,其中大量的篇幅都集中在养生方面。它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通过调养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并根据四时、五方、五味、五谷等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养生方法。华佗的“五禽戏”,更是将导引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以模仿动物的动作来舒展筋骨、调畅气血。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与养生: 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士人阶层推崇“清谈”,也注重养生。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虽然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但也反映了当时对精神自由和身体安适的追求。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将养生置于极高的地位,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并详细论述了饮食、起居、情志、药物等多方面的养生之道,将养生实践化、系统化。 隋唐宋元的繁荣: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医学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期。官方设置了专门的养生机构,如“养生院”。孙思邈之后的医学家,如王焘的《外台秘要》,同样集纳了大量的养生方药。宋代,养生更加普及,书籍《养生论》、《饮膳正要》等都对养生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饮膳正要》,更是将食疗养生推向了重要地位,强调“医食同源”的理念。元代,蒙古族的医学理论也对汉族医学产生了影响,如《饮膳正要》的编纂也吸收了蒙医药的特点。 明清的集大成与世俗化: 明清时期,养生理论更加丰富和细致。 《本草纲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虽然是一部药学巨著,但也包含了大量的关于食物药用价值的论述,间接推动了食疗养生的发展。 “四大养生家”: 隆庆、万历年间,张景岳、李时珍、赵献可、徐春圃被誉为“四大养生家”,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养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张景岳强调“阴阳相配,劳逸适度”,赵献可重视“补肾”,徐春圃则提出了“六气”与养生的关系。 通俗化与普及: 许多养生著作开始转向通俗化,如《养生简易法》、《居家必用事类》等,使得养生知识得以在民间更广泛地传播。清代,养生还出现了“意守”等内功锻炼的方法,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修炼。 第二部分:中医养生核心理论解析 中医养生并非零散的经验堆砌,而是建立在一套系统而深刻的理论体系之上。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核心理论,帮助读者理解其精髓。 天人合一与顺应自然: 这是中医养生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必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起居、饮食、情志也应顺应四时变化。例如,春季宜舒展,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这种顺应,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更是对身体内部节律的尊重。 阴阳平衡与五行生克: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基础,也是中医认识生命和健康的基石。人体的生理功能可归为阴阳两类,疾病的发生便是阴阳失衡。五行(金、木、水、火、土)则用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将其应用于脏腑、经络、情志、饮食等各个方面,认为脏腑之间、脏腑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保持这种平衡是健康的保证。 精气神与三宝: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基本物质与能量。 精: 包括先天之精(肾精)和后天之精(水谷之精)。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后天之精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生成。精充沛,则生长发育正常,生殖能力旺盛。 气: 是运行于人体内的生命动力,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气的充沛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各项功能活动。 神: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体现,与心相连,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神充沛,则精神饱满,思维敏捷。 精、气、神相互依存、相互资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人身三宝”的充盈与协调,是养生的核心。 藏象学说与脏腑调养: 中医的藏象学说将人体的脏器及其生理病理功能看作一个整体,强调脏与脏、脏与腑、脏腑与人体外部的相互联系。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情志联系。养生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保持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转和相互协调。例如,肝主疏泄,与情志相关;脾主运化,与饮食相关;肾主藏精,是生长发育之本。 经络学说与气血畅通: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脏腑与体表、体表各部分相互联系的通路。经络学说认为,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无阻,则身体健康;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则会引发疾病。因此,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是养生的重要手段。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已病”是中医养生最高境界的体现。它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调养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者在疾病早期就进行干预,避免病情加重。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健康管理理念。 第三部分:传统养生实践方法探索 基于上述理论,中医养生发展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它们各有侧重,但都旨在促进身心健康。 饮食养生: “药食同源”是中国饮食养生的核心理念。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是调养身体、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 食物的性味归经: 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五味,以及它们所归属的经络,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最适宜的食物。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这是古代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基本认识,强调谷物的主导地位,并辅以果、肉、菜的合理搭配。 食饮有节: 强调饮食要适量,不过饥过饱,避免暴饮暴食。三餐有规律,不挑食偏食。 烹饪方法: 不同的烹饪方法会影响食物的性味和营养成分,如蒸、煮、炖等更为温和,而煎、炸则易燥热。 时令饮食: 遵循四时变化,选择当季的食物,如春季多食辛甘、夏季多食甘寒、秋季多食酸润、冬季多食温热。 起居养生: 规律的生活作息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础。 作息有时: 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自然界的昼夜节律。 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也要避免长时间的静止不动,适当的休息和活动同样重要。 睡眠养生: 保证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恢复和精力充沛的关键。 情志养生: 中医认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波动会损伤脏腑。 调和情志: 学会管理和疏导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怒,保持平和的心态。 顺应四时,调畅情志: 不同的季节容易引发特定的情绪,如春季易怒,夏季易乐,秋季易悲,冬季易恐。了解这些,并采取相应的调适方法。 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绪。 运动养生: 适度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疏通经络、调畅气血的有效途径。 导引术: 如古代的“八段锦”、“五禽戏”,这些肢体运动与呼吸、意念相结合,能够温和地锻炼身体,调节脏腑功能。 太极拳: 以其柔和、连绵、圆活的特点,在调和气血、增强柔韧性、平衡身心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散步、慢跑等: 适度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强弱适宜: 运动要根据自身的体质和能力进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节欲养生: “欲”指性欲,适度的性生活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但过度则会耗伤肾精,影响健康。提倡节制,不纵欲。 环境养生: 关注居住环境的通风、采光、温度、湿度等,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也能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第四部分:现代生活中的养生实践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如何将古老的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是每一位关注健康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解读自身体质: 了解自己是寒性、热性、虚性、实性等,是进行个性化养生的前提。 灵活运用,而非刻板遵循: 养生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科技辅助,回归自然: 现代科技可以为健康管理提供便利,如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身体数据,但核心仍在于回归自然、顺应规律。 学习与实践并重: 了解养生理论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将其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调整。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养生不仅关乎身体,更关乎心理健康。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是最好的养生良药。 本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窗口,它不是提供某一种单一的养生方法,而是展现了养生背后深刻的哲学思想、系统性的理论和多样化的实践。希望通过本书的阐述,读者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这份流传千年的养生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去学习、去传承、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