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我们每个人都是“被抛入”这个世界、“被抛入”他人之中的。自我与他人、与世界,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自我认识和认识世界也必然相互关联,不可分离。换句话说,我们如何理解别人与我们是怎样的人有着重要的关系,我们必须连着我们自身的存在来谈论这个世界。存在主义的存在感问的是你逃脱不了你心里的感受,这是存在感。你做了什么,乃至世上的一切,其实都跟你隔了一层;唯一跟你没有隔一层的就是你自己的感受。海德格尔一上来就讲你要想弄清楚存在问题,就要弄清楚“此在”,而“此在”有两个基本的规定性。第一个规定性是:此在的在,或此在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第二个规定性是:此在对存在的领会,是此在的一部分。哲学说到底还是希望透过这样的思考和自我理解,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人,能活得明白。
评分##成为民哲的必读书目 01
评分##从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此在的存在论结构出发,探讨此在在世的多重展开状态,从而达成存在意义的现象学阐释目的。针对基本结构,详细分解阐释了,世界,在之中,共在与自在,常人与空间性等概念。针对此在与时间性之关系,不断与流俗概念斗争,用诠释的方法详述此在本真的向死存在与日常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决心,良知,召唤等具体阐述,通过操心的诠释详细展开时间性,在此基础上描述历史性,流俗时间概念之构成。 初次读完收获满满,但很多地方依旧有待仔细琢磨与总结消化。期待下次再读与消化。
评分##猛磕!可以一直读下去的书,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典之一,直追kant、Hegel的大哲。
评分##迄今观感与手感最好的版本,1995-2019。
评分##1.关于原著: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著作之一没得说,能在初版100年内读过幸莫大焉。然而头重脚轻,一方面区分是者与是者的是、掀翻对现成事物的理论态度所造成的范畴体系的传统形而上学是无与伦比的伟大洞见,另一方面时间性问题把前人观点皆目为流俗,却使人为之担忧。2.关于翻译:译者的辛苦必须肯定,但总体仍像罗什以前的佛经翻译一样拗口。其过程中,一方面使用了汉语原有的词汇却不顾其本有的哲学意义,如把捉、持守这都本来是宋明理学的时代就已经使用的词汇,另一面新造的词汇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最大失误在于用了"存在",使得中文读者失去了理解西方哲学一大问题域的机会。这一点上不得不说我赞同王路的看法,无论如何都应先译为是,然后再讨论是的多重含义。最后只能说,将来定有罗什、玄奘式的新译将此替代,而我等不及,还是学好德文
评分##遥想大一时候和一位老师的对话 我:老师,我一直在迷茫。 老师:你在迷茫什么?你可以描述出来吗?你不描述出来我怎么帮你 我:我也不知道。 那一天是晚上,我望着天空之深远,感受着黑夜,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如今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海人仔细聆听到了什么声音 如今看的书多起来,那种声音早已不再强烈……
评分##迄今观感与手感最好的版本,1995-2019。
评分##读了小半本,尚未结束,然而新的任务已经迫使我放下早期海德格尔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