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國當代哲學傢中不可忽視的人物,讓-呂剋•馬裏翁的國際聲譽正在逐步上升,國內學界對他的研究興趣也日漸增長。他的哲學思考與現象學、宗教密不可分,這一點也充分體現在這本關於繪畫的專著中。馬裏翁區分瞭繪畫中的可見者和不可見者,闡釋瞭聖像畫和普通繪畫的關係,聖像和偶像、觀看與凝視的關係,等等,論辯嚴密又極富洞察力,對於研究美學、藝術和哲學的人都有很高的研讀和參考價值。
##比黃作翻得那本Le phenomene erotique難度降低不少
評分##我對神學沒有什麼特殊的不滿,但作者預設瞭這麼強的神學立場並以此反對當下的“偶像”時代、呼籲“聖像”的復興也是挺讓人震驚的。剛開頭分析透視和聖像還算有趣,可惜隻是虛晃一槍,作者無意於心平氣和地討論超越維度在藝術傢、作品、觀眾的共同作用下湧現的過程,感覺通篇都是一個挺簡單的思想在車軲轆話來迴說。
評分##比較認同對“透視”和“影像”的解讀。
評分##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我覺得。
評分##就是喜歡=u=
評分##比黃作翻得那本Le phenomene erotique難度降低不少
評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裏,主體認識外在時,精神便是畫的靈魂、石頭的微笑。它完全融入瞭物質,賦予物質以生機,並令其具備精神性。在這本書裏,可見者的交錯也發生在這一精神運動中。作者認為畫作就像意識的諸多體驗,畫傢作畫並不是模仿和復製,而是在對景物的深度凝視中,把他所知覺到的不可見注入可見。凝視完成瞭賦形成為最後的可見者,即被完全展開為畫布上的對象,畫成瞭色塊的狂想麯。凝視瞄準的對象不屬於經驗上的自然,而屬於精神上的各種可能的想象領域。繪畫藝術便在意嚮的兩個極端間遊戲,一方麵是各種被知覺的體驗,另一方麵則是被瞄準的意象對象,以不可見的方式看到。畫傢將凝視中的不可見從黑暗中帶齣。觀者在看畫時,通過凝視虛空之虛空,産生瞭透視,那在作品中的意識本身便成為反凝視發生在觀者身上,形成一個可見與不可見的交錯空間。
評分##藝術是藝術,而哲學畢竟是哲學
評分##從現象學到釋經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