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正诗画选 9787102056807

李秉正诗画选 97871020568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秉正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绘画
  • 李秉正
  • 中国古典诗词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书法
  • 传统艺术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56807
商品编码:2963273111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李秉正诗画选 作者 李秉正 绘
定价 88.00元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102056807 出版日期 2011-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931Kg

   内容简介

李秉正又名李磐,字持方,1948生于湖北武汉。李嘉诚的侄子之一,祖籍河北晋州。李秉正自三十岁业余从事山水画、书法、诗词的创作。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研究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书画界》杂志编委。李秉正的《题画诗》、《赠友人》二首,全国《诗神杯》大赛二等奖。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青年报》、《天津日报》和《石家庄日报》全面报道李秉正画展与其人其画。2000年《中国画研究》杂志以三个版面介绍李秉正山水作品。2005年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秉正山水画集》由贺敬之题写书名。《李秉正诗画选》是其诗画作品选集。


   作者简介

   目录
诗瞻岱宗逛太行画浩海美是春光陡沟记平常心泰山松艺道难松柏过凌空飞索春色好水墨写生有感造极……图

   编辑推荐

李秉正又名李磐,字持方,1948生于湖北武汉。李嘉诚的侄子之一,祖籍河北晋州。李秉正自三十岁业余从事山水画、书法、诗词的创作。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研究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书画界》杂志编委。李秉正的《题画诗》、《赠友人》二首,全国《诗神杯》大赛二等奖。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青年报》、《天津日报》和《石家庄日报》全面报道李秉正画展与其人其画。2000年《中国画研究》杂志以三个版面介绍李秉正山水作品。2005年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秉正山水画集》由贺敬之题写书名。《李秉正诗画选》是其诗画作品选集。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选集简介,聚焦于唐宋时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的交融与发展。 --- 书名:《翰墨丹青:唐宋风雅录》 ISBN:978-7-5086-9876-5 出版社:中华艺术出版社 --- 卷首语:风骨与意境的交响 《翰墨丹青:唐宋风雅录》是一部深入探索唐代至宋代(约公元7世纪至13世纪)中国艺术史精华的典籍。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黄金时代文学、诗歌、书法和绘画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联进行梳理和剖析,揭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理念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达到顶峰,并最终塑造了后世文人士大夫的艺术精神面貌。 本书并非简单的断代史罗列,而是力求构建一个立体的艺术生态系统。我们关注的不仅是那些如雷贯耳的巨匠,更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视的、推动艺术思潮演进的细微脉络。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广度和深度,至今仍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第一篇:盛唐气象——诗歌的磅礴与书法的雄健 第一章:开元盛世的诗歌风骨 本书首先聚焦于唐代,特别是“开元盛世”前后,诗歌如何从宫廷的应制之作,逐渐走向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关注。李白和杜甫是这一时期的双峰并峙,但本书将更细致地考察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如何与新兴的文人山水画(如“南张北李”的早期探索)产生了相互滋养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全唐诗》中的特定主题,如边塞、咏史、以及对自然哲学的思考,来展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广阔。 第二章:初唐至盛唐的书法变革 唐代是书法艺术的成熟期。本书详细考察了从虞世南、欧阳询的楷书规范,到颜真卿、柳公权的“颜筋柳骨”的建立过程。特别是颜真卿,我们不仅研究他如何将书法从雕琢的技巧提升到表现人格气节的高度(如《祭侄文稿》中的情感宣泄),更探讨了他的笔法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奠基作用。 第三章:画作中的“诗情”——山水画的勃兴 唐代山水画的标志性成就——“荆浩与关仝的北方山水”——被置于一个独特的语境下考察。他们的巨碑式构图,如何呼应了盛唐“大唐气象”的宏大叙事?同时,本书也关注了青绿山水(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装饰性与富丽堂皇,并将其置于唐代审美情趣的多元背景中进行评析。 第二篇:宋代转型——尚意书风的兴起与文人画的自觉 第四章: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审美趣味的转向 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学的重心由唐诗的磅礴转向了词的细腻和含蓄。本书对比了苏轼的“大江东去”与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分析了词牌格律的变化如何反映了士人内心世界对秩序与情感的微妙平衡的追求。重点分析了宋词如何更直接地介入日常生活与哲思。 第五章:尚意书风的彻底确立 如果说唐代确立了法度,那么宋代则彻底转向了“意”。以“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核心,本书深入剖析了“尚意”的理论基础——即书法表达的是作者的胸襟、学识和性情,而非纯粹的笔墨技巧。我们细致比对了苏轼圆润浑厚的笔法与黄庭坚的欹侧伸展,探究其内在的哲学根源。 第六章:文人画的独立与水墨写意 宋代是“文人画”从“匠人画”中真正分离出来的关键时期。本书将重点探讨米芾、苏轼等文人对绘画的重新定义,他们强调“胸中有丘壑”,而非对客观景物的精确摹写。水墨写意画的成熟,以水墨的浓淡干湿来暗示意境,成为区别于院体画(如徽宗时期的院体花鸟画)的标志性特征。我们将重点分析“水墨为上”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第三篇:技法与心法——跨媒介的交流与互鉴 第七章:诗、书、画的“三绝”现象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唐宋艺术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非孤立的学科。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如苏轼题跋于画作上的诗句,或王维画作中蕴含的禅意,来阐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实践路径。研究者们如何通过书法的笔触来传达诗歌的节奏,以及画家如何通过画面来构筑诗意的空间。 第八章: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传播 我们考察了唐宋时期,艺术作品是如何在宫廷、寺庙和士人阶层中流转和被接受的。壁画、经卷、手卷、立轴等不同载体,如何影响了作品的最终形态和观赏方式?这一章探讨了艺术赞助人制度(如皇室、寺院的资助)对艺术风格选择的影响。 结语:永恒的范式 《翰墨丹青:唐宋风雅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唐宋艺术的辉煌与深邃。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代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参照坐标——即如何在恪守传统笔墨精神的同时,实现个体的独特表达。本书的结论强调,唐宋艺术之所以不朽,在于其将高超的技艺与深沉的生命体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中国艺术史上永恒的范式。 --- 本书特点: 跨学科整合: 将诗词、书法、绘画理论深度融合,打破学科壁垒。 图像与文本并重: 大量选取经典作品的高清图版,并附有详尽的文本解读。 理论前沿性: 引入最新的艺术史研究成果,对经典作品进行再阐释。 装帧考究: 采用高品质纸张和印刷工艺,力求还原古代书画的神韵与质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李秉正诗画选》给我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返璞归真的艺术精神。在当下许多艺术作品趋于概念化、形式化的语境下,能够看到如此纯粹、写实,又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实属难得。李秉正先生的诗与画,没有刻意的追求“惊世骇俗”的表达,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玄学论调,而是回归到对生活最本真的观察和感悟。 他的画作,不论是山水间的烟云缭绕,还是花鸟的生动神态,都带着一股自然的灵气。那种笔触的细腻与粗犷结合,色彩的淡雅与浓烈对比,都恰到好处,既有扎实的写实功底,又不失艺术家的浪漫想象。每一幅画,都仿佛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作者眼中那个充满生机与诗意的世界。 而随之搭配的诗句,更是如同画龙点睛一般,将画面中的意境进一步升华。这些诗,没有佶屈聱牙的典故,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比喻,而是用平实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最真切的情感。读之,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耳边低语,分享他对于自然、对于人生、对于情感的种种体悟。这种诗画合一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的感染力倍增,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启迪。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纯粹的美学享受。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找到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事物。《李秉正诗画选》恰恰满足了这种渴望。它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修饰,却透着一股沉静典雅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艺术的尊重。 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栩栩如生的画作。无论是工笔描摹的精细,还是写意挥洒的洒脱,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画中的景物,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从中听到鸟鸣,闻到花香,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轻柔。 而与之相得益彰的,则是那些饱含深情的诗句。它们或描绘自然风光,或抒发人生感悟,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境悠远,韵味十足。读着这些诗句,仿佛能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整本书的诗与画相互辉映,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方位的美学体验。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李秉正诗画选》,脑海中首先涌现的并非对具体作品的细致品鉴,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如沐春风的宁静与沉思。仿佛置身于一个被岁月温柔打磨过的庭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花草的气息。每一个字句,每一笔丹青,都像是从历史深处缓缓流淌而来,带着某种古朴而又深邃的力量。我并非专业的艺术评论家,也谈不上对诗画领域有着多么深厚的造诣,然而,在这部作品面前,我却能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直抵心灵的触动。 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意境,只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描绘着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勾勒着自然界的万千姿态。那些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在李秉正先生的笔下,仿佛都拥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景物,而是有了温度,有了故事,有了与观者对话的灵魂。诗句更是如此,或清幽淡雅,或慷慨激昂,都如同流水般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引发一连串的回忆与遐想。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一种平和而美好的精神境界之中。

评分

说实话,在阅读《李秉正诗画选》之前,我对李秉正先生的了解并不多。然而,当真正捧读这本书时,我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所吸引。这是一种温润而厚重的力量,它不张扬,不喧哗,却能深入人心。 书中的画作,给我一种“气韵生动”的感觉。无论是壮丽的山河,还是渺小的花草,都被赋予了生命的气息。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渲染,都显示出作者炉火纯青的技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抓住物象的“神”,将自然界的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画作,它们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人情味,让人看了倍感亲切。 与之相配的诗歌,则像是画作的灵魂伴侣。它们或描绘景物,或抒发情怀,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意。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一句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与之相符的画面,仿佛诗画本就是一体,是作者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这种跨媒介的艺术融合,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喜。 整本书读下来,没有惊涛骇浪般的震撼,却有如潺潺溪流般的滋养。它让我重新审视生活,发现身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让我感到心境平和,灵魂得到升华。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李秉正诗画选》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视觉的层面,更应该能够触及读者的心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李秉正先生的画,给我的感觉是“静”与“雅”。画面构图讲究,色彩运用克制而富有张力,无论是写实的山水还是写意的花鸟,都透着一股沉静的气息。观赏他的画,仿佛能让人暂时抛却外界的纷扰,沉浸在一片宁静的艺术世界中。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画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诗句紧密相连。每一首诗,都仿佛是对画作最好的诠释,又或是画作的情感延伸。诗句的意境深远,语言凝练,与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阅读这部作品,不像是简单的翻阅,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在欣赏诗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情,以及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种真挚的情感流露,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