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吳蘭花主編的《空巢老人心理調適手冊》利用老年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谘詢與治療學等知識進行分析。第一章介紹“銀發浪潮”下空巢老人的齣現及麵臨的危機,尤其是心理危機;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則按不同的心理危機進行章節劃分,每章有心理學知識介紹,更有該心理危機調適的建議和具體方法,這些可以幫助空巢老人瞭解自己的心理問題並找到可行的自救之路,做到“空巢”不“空心”。
本書集閤瞭空巢老人受睏擾的、希望解決的心理危機,除瞭心理學理論方麵的知識介紹,還有空巢老人心理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也有心理自測量錶幫助空巢老人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因而,本書具有非常強的時效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書的語言簡單樸素、淺顯通俗、生動活潑、深入淺齣,力求讓空巢老人喜歡看、看得懂。
內容簡介
《空巢老人心理調適手冊》利用老年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谘詢與治療學等知識進行分析。第一章介紹“銀發浪潮”下空巢老人的齣現及麵臨的危機,尤其是心理危機;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則按不同的心理危機進行章節劃分,每章有心理學知識介紹,更有該心理危機調適的建議和具體方法,這些可以幫助空巢老人瞭解自己的心理問題並找到可行的自救之路,做到“空巢”不“空心”。
《空巢老人心理調適手冊》集閤瞭空巢老人受睏擾的、希望解決的心理危機,除瞭心理學理論方麵的知識介紹,還有空巢老人心理在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也有心理自測量錶幫助空巢老人瞭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因而,《空巢老人心理調適手冊》具有非常強的時效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空巢老人心理調適手冊》的語言簡單樸素、淺顯通俗、生動活潑、深入淺齣,力求讓空巢老人喜歡看、看得懂。
作者簡介
吳蘭花,女,心理學碩士,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研究方嚮為心理健康與發展。從教多年,現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谘詢工作。主持或參與國傢級、省部級、市廳級課題十餘項,參編《發展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我為什麼總發愁》等著作,在國內權威刊物發錶學術論文近二十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銀色浪潮”下的空巢危機
第二章 黑暗中起飛的蝙蝠——猜疑
第三章 萬事虛空,百無聊賴——抑鬱
第四章 邪惡的墳墓——恐懼
第五章 健康快樂的殺手——焦慮
第六章 不要丟下我——孤獨
第七章 人際交往的屏障——固執
第八章 美麗的鎖鏈——虛榮
第九章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抱怨
第十章 我的位置在哪裏——離退休綜閤徵
第十一章 此情可嚮誰傾訴——喪偶綜閤徵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老年人恐懼死亡的原因
老年人已進入人生的最後旅程,成為與死亡最接近的特殊群體,對於死亡,老年人能否做到坦然?他們對待死亡的態度是什麼?曾經有人對一些晚期的癌癥患者做過調查,結果顯示:75%的被調查者對死亡感到害怕、恐懼或悲傷。的確,現實生活中,“死”或者與“死”相關的各種字眼,似乎成瞭最害怕的事情,唯恐避之不及,而且年齡越大越害怕死亡。那麼,老年人為什麼恐懼死亡呢?
1.“虛度”人生心理
有些老人一輩子匆匆忙忙,很少閑著,他們“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因此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有些人一輩子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他們早已習慣這種生活而“懶得”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因此他們同樣不清楚自己為何而活,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這兩種人進入老年,發現生命即將進入終點站時,他們産生瞭從未有過的恐慌感,因為他們幾乎虛度瞭整個人生。
2.“未完成”人生心理
有些老人的人生目標相當明確,他們也為之而努力奮鬥,可是當步人人生的最後旅程時,他們懼怕死亡,因為他們有太多尚未完成的事,這種對死亡的懼怕源於對人生“未完成”的遺憾。某教授被誤診為癌癥中期,在預感死亡之神即將來臨之時,他坦言:“給我十年,我就可以完成我想要寫的書。”這正是麵對死亡時因人生“未完成”而感到遺憾的體現。
3.對親戚朋友的不捨
死亡意味著和伴侶、子女的訣彆,因彼此戀戀不捨,自然會害怕死亡將他們分隔。有些老人放不下現在擁有的一切,比如兒孫,或者是多病、苦難的親朋等。
4.情感轉移
人是有想象力的動物,當人們從電影、電視劇、新聞報道等節目中看到那些瀕死者因掙紮、痛苦而發齣呻吟、哀號……往往會想到“自己死的時候會不會也是那樣子?”這類對痛苦的害怕,就會轉移到恐懼死亡本身。
5.社會意識形態
從古至今,死亡在中國一直都是個禁忌的話題,尤其是在老年人麵前探討此話題更是忌諱。現在社會對死亡的迴避體現在多個方麵:比如,越來越多的人將瀕死或死亡的處理過程交給醫學及葬禮機構,由他們來負責整個死亡的處理過程。親人僅在被允許的階段中參與,他們扮演著邊緣性角色。在與死亡相關的語言使用上,人們往往藉用“安息”“走瞭”“去瞭”“沒瞭”等委婉說法代替“死”或“死亡”這樣的字眼。可以看齣,現代社會已經構建齣一種隱性的死亡禁忌體係。因此,老年人無從瞭解死亡,也就無法正確認識死亡、看待死亡。死亡對他們來說,已成為一種看似痛苦並且神秘的象徵,由此而産生的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見怪不怪瞭。
6.老年人死亡率較高和“孤獨死”的齣現
人到老年,死亡的概率開始上升。每當同學聚會、去公司參加慶典、與周圍同伴聊天時,老人發現自己當年的同學、同事、老朋友相繼過世,難免不勝唏噓,加劇瞭死亡恐懼心理。因此,老年人的死亡恐懼一般比年輕人要高。
“孤獨死”一般指獨自生活的人在沒有任何照顧的情況下,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突發疾病等原因而死亡的事件,特彆是指發病後不呼救而死亡的情況。“孤獨死”的齣現極大地加劇瞭空巢老人的死亡恐懼。如黃大爺含淚說:“老伴早年患病去世,一兒一女都在外地工作。我自己每天除瞭吃飯和睡覺外,剩下的時間就是獨自坐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打盹。萬一哪天我死瞭,可能都沒人知道。這兩年我睡覺都不敢關房門,我交代鄰居,沒事時從客廳窗戶看看我。”
……
《悠然歲月:從容應對人生新階段》 前言 歲月流轉,時光荏苒。人生是一段充滿起伏的旅程,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風景和挑戰。從青壯年的忙碌奔波,到中年事業的穩固,再到步入老年,人生的畫捲徐徐展開,呈現齣不同的色彩。其中,許多人會迎來一個被稱為“空巢期”的特殊階段。這個時期,孩子們逐漸長大,組建自己的傢庭,離開瞭父母溫暖的懷抱,獨立去闖蕩。父母們也隨之告彆瞭曾經熱鬧的傢庭氛圍,生活模式發生轉變,麵對著全新的生活節奏和心理調適的課題。 “空巢期”並非意味著結束,而是人生新篇章的開啓。它是一個審視自我、重塑生活、享受成熟魅力的絕佳時機。然而,不少人在此階段會感到不適應,甚至産生失落、孤獨、焦慮等情緒。本書正是為幫助您更從容、更充實、更快樂地度過這一人生重要轉摺期而精心編撰。我們並非提供“特效藥”,而是希望通過係統的梳理和實用的建議,引導您認識並理解“空巢期”帶來的變化,發掘內在的潛能,重新點燃生活的激情,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 第一章:告彆喧囂,迎接寜靜——理解“空巢期”的真正含義 “空巢期”這個詞匯,在許多人的意識中可能帶有一絲傷感,仿佛是某種角色的卸任,是熱鬧的散場。然而,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它更像是一種“輕裝上陣”。孩子們的獨立,意味著他們已經具備瞭獨自飛翔的能力,這是他們成長的標誌,也是為人父母辛勤付齣的成果。而對於父母而言,這同樣是一個寶貴的契機。 1.1 “空巢”並非“孤單”:重新定義傢庭關係 許多人將“空巢”等同於“孤單”,這種觀念常常是導緻負麵情緒的根源。事實上,盡管孩子們離開瞭固定的居住環境,但親子關係並未因此疏遠。相反,這種物理距離的拉開,有時反而能促進更健康、更平等的親子互動。 角色的轉變與再定位: 過去,父母扮演著養育者、管教者、生活照料者的角色。當孩子成年獨立後,這些角色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朋友、支持者、人生顧問。這種轉變需要時間,也需要雙方的共同努力。您可以嘗試將與孩子的溝通重心從“事無巨細的叮囑”轉嚮“情感的交流與分享”,從“控製”轉嚮“尊重”。 情感的獨立與連接: 孩子們的獨立,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情感需求。長期以來,情感的寄托可能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子女。當這種寄托減弱時,學會嚮內求索,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與伴侶、朋友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甚至發展獨立的興趣愛好,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的親情模式: 孩子們的成傢立業,也意味著傢庭的延伸。您可能擁有瞭兒媳、女婿,甚至未來會有孫輩。這為您提供瞭更多體驗親情的機會,以一種全新的、更成熟的方式去感受傢庭的溫暖。理解和尊重他們自己的傢庭模式,以包容的心態融入其中,能讓親情紐帶更加牢固。 1.2 “空巢期”的心理地圖:識彆與疏導常見情緒 “空巢期”帶來的變化,常常伴隨著一係列心理波動。提前認識這些情緒,並學會如何應對,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度過這一時期。 失落感與不捨: 看著孩子們離傢,心中難免會有不捨和失落。這是人之常情。承認並接納這種情緒,允許自己有一個緩衝期。可以迴想與孩子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將其視為珍貴的迴憶,而非“失去”。 孤獨感: 孩子離開後,傢庭的“人氣”似乎減弱瞭。如果平時社交圈子相對狹窄,孤獨感可能會比較明顯。此時,主動拓展社交圈,與老朋友保持聯係,或結識新朋友,是緩解孤獨感的有效途徑。 焦慮感: 可能會對未來感到不安,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經濟狀況,或者對孩子們的生活狀態感到擔憂。將這種焦慮情緒具體化,思考是什麼引起瞭您的擔憂,並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關注健康可以從規律運動和健康飲食開始;經濟問題可以谘詢專業人士;對孩子的生活,學會給予支持而非過度乾涉。 失落感: 曾經為孩子忙碌的身影消失瞭,生活似乎“空”瞭下來,可能會有一種目標感減弱的失落。這正是重新尋找人生意義和個人價值的契機。 1.3 “空巢期”的生理與生活方式調整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節奏的變化,身體也需要適應。關注生理健康,調整生活方式,是保持活力的基礎。 規律作息與健康飲食: 確保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注重均衡飲食,多攝入蔬菜水果,減少加工食品和高油高鹽食物。 適度運動: 運動不僅能強健體魄,還能有效緩解壓力,改善情緒。選擇適閤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遊泳、太極拳等,並持之以恒。 定期體檢: 關注身體狀況,定期進行體檢,及時發現和治療潛在的健康問題。 第二章:重拾自我,綻放魅力——發掘內心深處的寶藏 “空巢期”是擺脫外界束縛,迴歸內心,重新認識和肯定自我的黃金時期。當外部的責任和忙碌暫時放下,我們有機會更深入地探索那些被忽略已久的夢想、興趣和纔能。 2.1 探索興趣愛好:點燃生活的激情 興趣愛好是滋養心靈的沃土,是抵禦孤獨、豐富生活的良方。 重拾舊夢: 迴憶年少時的愛好,那些因生活所迫而擱置的夢想。也許是繪畫、音樂、寫作、園藝,亦或是某個曾經讓你心馳神往的領域。現在,是時候拾起它們瞭。 發現新趣: 勇敢嘗試從未接觸過的領域。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參加烹飪課程,學習攝影,或者去戶外探索徒步。每一次新的嘗試,都可能為你打開一扇新的窗戶。 加入社群: 尋找誌同道閤的人,加入相關的興趣小組、俱樂部或綫上社區。分享交流的樂趣,不僅能深化興趣,更能結識朋友,拓展社交圈。 2.2 學習與成長:讓智慧的光芒永不褪色 終身學習是保持活力和思維敏銳的關鍵。 知識的海洋: 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如在綫課程、講座、閱讀。學習新的技能,瞭解時事,或者深入鑽研某個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這不僅能充實大腦,更能帶來成就感。 技能的提升: 學習一項新的技能,無論是在工作上能用到的,還是純粹為瞭個人興趣。例如,學習使用智能手機的各種功能,學習電腦軟件,或者學習一項手工藝。 人生智慧的傳承: 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智慧,通過寫作、分享、或參與誌願服務等方式傳承下去。這是一種有價值的迴饋,也能讓你在奉獻中找到更大的意義。 2.3 身體與心靈的同步充電:重塑健康生活 科學的養生之道: 深入瞭解適閤自己年齡段的健康知識,如營養學、運動科學、心理健康等。將這些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形成科學的生活習慣。 心靈的SPA: 學習放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正念練習。定期進行心理放鬆,緩解壓力,保持內心平靜。 “顔值”的投資: 保持良好的儀容儀錶,注重護膚、穿搭,讓自己看起來精神煥發。這不僅是對自己的尊重,也能提升自信心,更好地融入社會。 第三章:連接世界,共享生活——構建豐富的社交網絡 “空巢期”的挑戰之一在於如何維係和拓展社交,讓生活依然充滿人情味和歸屬感。 3.1 維係與深化現有關係 伴侶的經營: 如果您有伴侶,這是共同創造新生活、深化情感的絕佳時機。一起規劃旅行,共同培養興趣,或者隻是享受二人世界的寜靜與溫馨。 親友的聯係: 主動與老朋友、同學、親戚保持聯係。定期聚會,電話問候,或者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生活點滴。珍惜那些曆久彌新的情誼。 3.2 拓展新的社交圈 社區參與: 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如老年大學、誌願者組織、文藝團體等。在集體活動中,您更容易找到誌同道閤的朋友。 綫上與綫下結閤: 學習使用社交媒體,加入感興趣的綫上群組,參與綫上討論。同時,將綫上交流延伸到綫下見麵,結成更堅實的友誼。 “忘年交”的驚喜: 不要局限於與同齡人交往,嘗試與比您年輕的人交流。他們的活力和新觀點,可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 3.3 誌願服務與迴饋社會 奉獻的價值: 參與誌願服務,將自己的時間和技能奉獻給社會。無論是照顧老人、輔導孩子,還是參與環保活動,都能讓你感受到被需要和被認可的價值。 “夕陽紅”的能量: 許多社會組織需要經驗豐富、充滿熱情的誌願者。您的“夕陽紅”依然可以綻放齣耀眼的光芒。 第四章:挑戰與機遇並存——積極應對生活的新變化 “空巢期”也可能帶來一些挑戰,勇敢麵對它們,並從中發現機遇,是智慧的錶現。 4.1 財務規劃與管理 審視與規劃: 隨著收入來源的變化,對自己的財務狀況進行一次全麵的審視。閤理規劃退休金、儲蓄、投資等,確保生活無憂。 理財谘詢: 如果對財務管理感到不確定,可以谘詢專業的理財顧問,製定適閤自己的財務計劃。 節儉而不吝嗇: 學會理性消費,但也不要因節儉而剝奪自己應有的生活品質和精神享受。 4.2 健康維護與管理 未雨綢繆: 關注健康,積極預防。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體檢。 主動就醫: 一旦齣現身體不適,及時就醫,不要延誤。積極配閤醫生的治療方案。 心理健康: 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如齣現持續的情緒低落、焦慮等,及時尋求心理谘詢師的幫助。 4.3 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 緊急聯係人: 確保有可靠的緊急聯係人,並讓他們瞭解您的健康狀況和重要信息。 應急預案: 提前考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意外傷害等,並製定簡單的應急預案。 科技的助力: 學習使用一些智能設備,如緊急呼叫按鈕、健康監測手環等,為安全提供保障。 結語 “空巢期”並非人生的下坡路,而是充滿可能性的新起點。它是一個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我、關照內心、重拾生活熱情、與世界重新連接的寶貴階段。本書旨在提供一份心靈的地圖,一張生活的指南,幫助您繪製齣屬於自己的精彩“空巢”畫捲。 請記住,您的人生閱曆是寶貴的財富,您的智慧和經驗依然閃耀著光芒。以開放的心態迎接變化,以積極的態度擁抱生活,以充實的熱情感染自己和周圍的人。願您在這個悠然歲月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寜靜與喜悅,活齣生命中最動人的姿態。